在上一期的节目中,我们的记者跟随红外相机的影像和巡护员们的脚步,来到了长白山自然保护管理中心的头道站,这里丰富的野生动物痕迹让大家惊喜不已,这背后也离不开几十年来奋战在一线的生态保护工作者们的艰辛守护。如今,科技的进步让保护工作有了巨大变化。现在,我们就进入保护区,看看记者们有什么新发现。
在查看完紫貂活动地点,返回保护站的路上,我和巡护员们一路走、一路聊。我想起他是保护中心的“老人儿”,便向他询问起了十年前我去保护区走基层时认识的那些巡护员们。
步入新时代,长白山生态保护工作也在与时俱进。如今,长白山管委会依托“空天地一体”数据监测网络,结合辖区内野生动植物的资源分布、生态环境类型等因素,规划布设了57条样线和5个样点,形成重点区域全覆盖、其他区域有效兼顾的监测网络,指派巡护员对监测区域范围内的野生动物进行野外检测巡护,并采集、记录信息,切实做好陆生野生动植物疫源、疫病防控和监测工作常态化。从过去的小窝棚炝子到现在的板房小屋,从全凭用腿走、用脑记的“铁脚板”“活地图”,到现在“天眼”“森林眼”组成的“空天地一体”数字化监测网络,长白山自然生态画卷正在从粗犷的大写意转变为细腻的工笔画,唯一不变的是大家年复一年,365天如一日地坚守在一线的敬业精神。无论是巡护员、瞭望员、检查员,还是扑火队员,保护中心的690余名员工,他们每个人都是这幅生态画卷的作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