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市生态环境局在惠企助企上持续加码发力,不断优化服务措施,提升工作质效,激发企业活力,全力做好“三篇文章”,助力优化营商环境,护航企业绿色发展。
做好“修复”文章,守住生态安全底线。市生态环境局将生态环境线索筛查融入日常执法监管、信访投诉查处、突发环境事件处置全过程,实施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制度,进一步拓宽案件线索渠道,对环境违法案件及时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程序,提高案件办理时效,力争案件结案率达到100%。今年以来,共筛查生态环境损害线索10余条,启动办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6件,已全部结案。扎实开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质量日常考核监督管理工作,通过组织召开环评弄虚作假典型警示教育学习会等,进一步加强全市环境影响评价监督管理,促进环评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第三季度对40个环评机构实行红、黄、蓝、绿赋牌管理,其中属于蓝牌(正常监管)的编制单位38个,黄牌(预警提醒)的编制单位1个,红牌(警告惩戒)的编制单位1个。
做好“联动”文章,联合执法形成合力。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执法联动机制,提升执法协作能力,保障我市水质和区域生态环境安全,市生态环境局围绕清涧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工作,积极推动跨区域执法联动工作。同时,选派执法骨干组成2个联合交叉执法组,分别在榆林市清涧县和延安市延川县、子长市互查,重点对两市地域定位有异议、责任主体不清晰、溯源整治工作信息填报不规范、存在遗漏的排污口进行现场勘查。通过加强与周边地市跨区域跨流域的交流合作与执法联动,持续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
做好“惠企”文章,差异化监管促发展。市生态环境局在坚决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同时,坚持把生态环境执法监督与优化营商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坚决做到文明执法、柔性执法,对违法行为轻微的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截至目前,依法免予行政处罚案件8起。将数字赋能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工程,充分发挥排污单位分级分类监管平台智慧监管作用,对辖区企业实施分级分类差异化管控,激励企业全面提升环境治理标准。经排污单位分级分类监管平台按照评价指标体系自动评价,产生评价结果,并将结果每季度于市生态环境局官网公示,第三季度共将405家企业纳入评价,其中红码企业32家、黄码企业90家、绿码企业283家。通过分级分类精准化执法,不断提高执法效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