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市全力推进“路面+非现场”治超执法模式,全面实行交警实施处罚、交通运输部门称重卸载的治超新规。市交通运输局认真履行市治超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职责,统筹部署全市各县、区治超工作,持续保持路面执法、非现场执法和源头治理高压严管态势,强化联合执法和部门协调联动,有效发挥非现场执法科技治超手段。今年上半年,全市立案查处超限车辆2078台,其中:现场执法查处1104台,卸载货物1.7万吨;非现场执法查处974台;查处车货总重超75吨或超限率100%以上货运车辆21台(其中“百吨王”3台);查处非法改装货运车辆95台;行政处罚货源单位1家,吊销本市籍货运车辆《道路运输证》7本;移交公安交警部门处理1049台,驾驶证记分4025分。全市路面超限率控制在1%以下。
加大路面治超力度,突出路警协同联动
2020年12月26日,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正式运行后,坚持完善与公安交警、特警治超大队联合治超常态化、制度化工作机制,对重点路段、重点区域采取“固定检测+流动执法”方式,强化路面治超管控,不断增强执法合力。治超交警、特警与交通执法人员实行统一备勤、统一出勤、统一考勤“三统一”管理制度,进一步细化治超工作流程,在固定治超站点设置交警部门处罚平台,公安、交通共同处理治超案件,真正实现了“肩并肩”式联合执法。上半年,先后开展“百日攻坚”“惊雷行动”“春雷行动”“零点行动”“蓝天1号”“蓝天2号”等治超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超限超载运输、强行冲卡等违法行为,切实保障交通运输市场安全有序。
发挥非现场执法作用,提升科技治超水平
目前全市共建成39个非现场治超检测卡点,具有称重检测、车辆识别、信息提示、视频监控、自动预警和互联互通等功能,逐步提升科技治超水平。交通部门每周定期与市交警支队交换超限车辆信息,对公路动态称重检测系统采集到的故意遮挡号牌、未按标志标线行驶、跨道行驶、走S型路线等违法违规运输车辆,治超卡点电子抓拍、同步传输至市治超信息平台和公安信息化指挥中心,由公安交警部门依法依规查处;对故意遮挡号牌或者不悬挂号牌的,通过采取“车脸”和北斗等大数据比对方式,识别车牌和所属企业,进行采集立案查处;对治超非现场检测卡点采集立案,长期不接受处理的超限运输车辆,实行运政管理信息系统和公安车辆管理系统“双锁定”,督促车主和驾驶员依法接受处理。
强化货运源头监管,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交通执法人员加强对年公路货运量30万吨以上的重点货运源头单位监管力度,2021年3月,及时调整了全市22家重点监管货源单位,并在淮南日报和市交通运输网站向社会公布。各县区交通运输部门、市运管处、市交通综合执法支队按照职责分工,分别采取进驻和巡查相结合方式,持续加大执法检查力度,进一步规范货源单位装载行为,督促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在矸石运输专项整治中,市交通执法支队累计检查矸石货源点、堆场9户次、矸石运输企业23户次,运输车辆10557台次,其中:矸石运输车辆752台次,依法查处沿途抛洒矸石运输车辆44台。
在持续加强联合治超的同时,交通部门加大治超信用体系建设,严格落实治超案件后续处理制度,依法运用信用约束手段治理违法超限超载行为。截至目前,累计向淮南市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报送治理超限超载行政处罚信息1041条。同时,结合查处的异地车籍超限超载车辆,向省内11个地市发出抄告函37件,进一步加强源头管理,完善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提高超限超载运输违法成本,逐步实现道路运输企业和从业人员“不敢超、不想超、不愿超”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