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塑窗口树立典范。全面完成“全区通办”事项认领和账号配置,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中心在全区率先设立“诚信建设投诉”窗口,受理投诉案件5件,全部办结。惠民惠企升级服务。民营企业服务综合窗口为500多家企业提供服务;梳理调整并公布市本级权责清单,保留目录3098项、取消目录94项、下放目录371项;全面推行13个“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套餐,实现高频事项“一件事”线上线下通办。政务公开阳光高效。全市累计公开政务信息23.93万余条,清理行政规范性文件407件;成立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局,建立完善市县乡三级监督体系,开展涉企执法专项监督。专项行动战绩斐然。对政府失信行为进行全面排查、集中整治,起底排查政府失信行为97件,涉及金额4.7亿元,办结率100%。化解纳入财政部统计拖欠账款3.17亿元,完成率96.4%。
聚商务诚信之光 市场活力生机焕发
归集信息数据互通。信用信息平台共归集全市16.69万户经营主体、2808家党政机关事业单位、97家群团社会组织和160余万自然人的信用信息共计900余万条,归集“红名单”信息19355条,归集失信被执行人、严重违法失信企业“黑名单”信息1929条。信用修复渠道畅通。积极引导失信经营主体及时、主动开展信用修复,今年累计完成信用修复469条,移出失信主体110家,实现提交申请并符合条件的行政处罚信息100%修复。信用评价应用广泛。推进各行业领域监管部门加强信用评价结果运用,完善相关信用评价机制,动态更新信用评价结果,目前已有19个市直相关部门在科研、知识产权、质量品牌等相关行业领域开展信用评价。定制产品破解难题。依托自治区市场监管局“个体蒙信贷”平台,量身定制靠信用、无抵押、无担保、线上办的“个体蒙信贷”金融产品,有效缓解了因抵押物少、利率高、程序繁等情况造成的个体工商户融资难题。

聚社会诚信之光 诚实守信蔚然成风
惩戒失信助推守信。建立律师、教师、医师等35类重点人群信用档案,发布失信自然人2821人次、法人组织362个,全市范围内限制高消费7058件,并对4751名严重失信行为人采取限制出境、边控、禁止高消费等惩戒措施。精研宣传打造模范。积极向自治区推荐“诚信之星”候选人10名,推荐董鸿儒等15名诚实守信类道德模范;打造“榜样在身边”主题公园6个,张贴先进典型事迹宣传海报10560余张,在人流密集处累计开展宣传11000余场次,召开“诚信乌兰察布”新闻发布会。特设专栏弘扬风尚。将诚信文化建设纳入全市宣传工作要点,各级媒体相继开设“亮诚信 展形象 开新局”“守信光荣 失信可耻”等专题专栏,截至目前,在中央级媒体平台刊播稿件90余条,在自治区级媒体平台刊播稿件220余条,在市县两级媒体平台刊播稿件1950余条、公益广告7580余条,创作诚信宣传作品20余件。
聚司法公信之光 公平正义落地有声
拓宽渠道信息透明。全市法院互联网庭审2159件,公开裁判文书8578件,规范信息公开、检务流程信息公开率达到99%以上,公开案件程序性信息3109条,辩护与代理预约188人次,监督立案和通知撤案152件。整顿秩序合规服务。全面整顿律师、公证、仲裁等法律服务行业秩序,建立了失信“黑名单”制度,同时加强考核工作并向社会公布考核结果。攻坚行动硕果累累。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有案不立、压案不查、久拖不决案件线索开展起底排查,深入推进涉企刑事“挂案”清理;开展打击生态环境、食品药品违法犯罪“昆仑”系列专项行动,破获案件138起,采取强制措施280人,涉及金额3.73亿元;政法机关联合开展打击虚假诉讼专项行动,审结民事领域虚假案件2件。
诚信建设任重道远,乌兰察布市将立足新的发展阶段,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进一步推动诚信建设工程驶入纵深,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点燃熊熊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