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信用公共服务平台

禹城市市中街道美德信用赋能社区治理 “三点发力”持续激发志愿服务“红色力量”

发布时间:2025-02-05|

  

近年来,禹城市市中街道立足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服务群众为出发点,以“党建+志愿者服务”、美德信用建设等形式赋能基层治理,让幸福生活之花在美德信用的沃土上绽放缤纷。

一、架起志愿服务“连心桥”

是用活线上平台。禹城市市中街道整合全区党员志愿服务资源,依托大数据信息技术,用好“红色e家”平台,通过线上认领服务项目、线下开展服务,实现了党员志愿服务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居民群众也可以在平台提交需求信息,由党员志愿服务队或相关对口单位认领解决,真正打通群众需求和党员、基层党组织之间的“桥梁”。  

是做好宣传发动。利用社区、小区公示栏张贴志愿服务诚信建设宣传海报1500余张,在走访入户过程中发放宣传手册800余份;利用居民微信群等转发志愿服务宣传片和活动公告,畅通线上、线下宣传渠道。将诚信建设、志愿服务等内容融入到村规民约、社区公约和文艺节目中,让居民在喜闻乐见的方式中认识志愿服务。 

三是融合凝聚力量。依托禹城市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平台,择优引入禹城市志愿服务联合会、益家助老服务中心、恩泰健苗志愿服务中心、星火志愿者协会等社会组织团体入驻,启动了星工坊,让社会组织在这里扬帆起航。党员志愿者张宝联带头组建“禹城市关工委关爱艺术团”、“禹城市帮老助残志愿者服务团队”、“禹城市五老书画写作组”等6个志愿者组织。其中,学雷锋帮老助残团队在成立的23年里,累计自掏腰包36万余元,帮助困难老人、残疾人和青少年等。截至目前,已实现诚信+志愿服务在社区、乡村等各个基层领域全覆盖。

二、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

 一是优化结构体系。充分发挥5级党组织力量,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宇党小组-党员中心户5级联动机制,将志愿服务深度融入网格化治理体系。通过抓好微网格信息、微治理事件、微社情民意、微网情议事,进一步做好面向群众点对点的服务工作,将微网格治理体系顺畅转换为精准服务体系,及时回应居民通过网格有效反馈的问题和需求,推动居民需求在网格被满足,民生实事在网格被解决。

二是党员示范带头。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深入探索“党员+志愿者+群众”的志愿服务新模式,通过将主题党日与志愿服务活动结合,让党员干部带着党员干、党员带着群众干,发动了辖区400余名党员、离退休干部、商户、居民成为志愿者,逐步实现了群众从“站着看”向“主动干”转变,让“志愿红”成为基层治理最温暖的底色。

三是建立奖励机制。志愿服务着力追求常态化发展,市中街道培育了助老扶幼、矛盾调解、交通疏导诚信建设125支多元化志愿服务队伍,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亮点纷呈,让社区为民办实事有了新路子,问题协商沟通有了新法子。同时,开展优秀志愿者表彰活动,探索志愿服务激励机制,让居民找到适合自己的志愿服务项目,在志愿服务的同时宣传诚信建设,让诚信文明“遍地开花”。

三、促进志愿服务“品牌化”

一是打造特色品牌。“一社区一品牌一特色”为抓手,围绕理论宣讲、文化惠民、便民服务、邻里互助、健康义诊等方面服务,推出“公益课堂”、“三官两师进社区”、“公益市集”等特色志愿服务,帮助社区群众解决生活难题。创新打造“党建+志愿服务+诚信建设”特色品牌,组织志愿者开展文明劝导、应急救援、交通疏导、水电维修诚信大人评选等志愿服务活动。

二是丰富服务内容。针对全年龄段需求设置多样化的志愿服务项目,市中街道鬲津社区聚焦居民的衣物缝补难的问题,开展“‘益’心‘衣’意缝纫铺”项目,解决了居民的缝补需求;大禹社区针对居民子女“看护难、学习难”等问题,开展“幸福学堂”公益课堂项目,让居民子女有照料,居民工作更安心。在新湖广场、人民路和11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领创办“红色驿站”,配备生活用具,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无偿服务。2024年以来,共举办公益集市125期,文娱活动138次。

三是提升服务水平。依托在职党员“四进四建”“双报到”等有效载体,建成以应急保障、科教文卫、司法环保等为核心的特色志愿者服务队伍,为群众提供精细化、专业化服务。研究制定“一月一主题”党员志愿服务实施方案,坚持集中与日常相结合的原则,每月确定一个志愿服务活动主题,引领党员志愿服务向“需”出发、向“实”而行,不断提高群众参与感、认可度。目前,街道共有党员志愿服务队125支,注册志愿者1354名,常态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500余次,累计服务群众8000余人次。

文章高级搜索
 
信用报告 信用修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10-56200836

13240083111

在线客服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