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武川县通过引入信用机制,构建起“信用产品+合格证+追溯”的“三位一体”监管格局,充分发挥农产品安全组合监管效能,确保百姓吃得健康、吃得放心。
只需对准农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轻轻一扫,农产品的“前世今生”即刻呈现眼前,承诺事项、承诺依据、产品产地情况等关键信息一应俱全,让消费者一目了然。近年来,武川县积极响应农业农村部关于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与追溯管理制度的决策部署,探索并推进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与“一品一码”追溯制度的深度融合。针对同一品种批次的食用农产品,武川县按照统一的追溯编码规则,赋予其唯一的识别追溯码,与合格证无缝衔接、互认互通,实现源头可溯、去向可追、风险可控,有效压实生产主体责任,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效能。
目前,武川县已有13家大型合作社参与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并鼓励小农户参与试行。这些合作社通过浦东新区农业生产管理系统,开具“浦东新区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合格证上还特别附带产品二维码。消费者只需扫码,即可轻松查看产品介绍、农事操作记录、检测情况等详细信息。
“通过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追溯体系,我们让农产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清晰透明,从而倒逼生产经营者严格遵守安全生产规范。”武川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刘源涛说。源头赋码、加强产地准出管理,关键是要抓住
“生产经营者”这一核心主体,确保所有生产经营主体都应纳尽纳、无一遗漏。
与此同时,武川县还将信用机制广泛应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践中。一方面,依托农用地GIS信息系统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信息共享优势,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并通过综合评价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分级(包括A、B、C三级)和分类监管。另一方面,农业部门根据信用评级结果实施动态分类监管,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精细化管理。
今年以来,武川县在推行“合格证+追溯码”并行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举措,将“信用产品”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践范畴,与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信用机制实现有效结合。这一举措不仅充分发挥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和合格证制度的食品安全组合监管效能,还解决了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多样但难以实现消费终端追溯查询的难题,激发农业经营主体与消费者积极参与的动力。同时,通过武川县“信用产品”品牌管理办法的有效推进,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保证和食品安全保障水平,营造全方位、多领域的良好社会信用氛围。
据了解,截至目前,武川县共有诚信企业616家,其中诚信标杆企业1家,诚信示范企业2家,诚信达标企业613家,每家企业均有“信用产品”码,“信用产品”覆盖种植业、畜牧业、林业、休闲食品、手工业等类别农产品及其初加工、深加工产品。(张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