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市稳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发布时间:2025-01-09|来源:海东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今年以来,海东市按照国家和省市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及国家《2024-2025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行动计划》具体要求,在推进信用法治化规范化、基础设施建设、场景应用、监管效能、重点领域信用建设等五个方面精准发力,进一步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为优化营商环境,建设“诚信海东”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提升信用建设法治化规范化。市县(区)两级政府相继调整和完善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市县区成员单位达到321家,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出台《海东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海东市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三年行动计划》《海东市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分工方案》等20余项方案和制度,并将其纳入全市绩效考核,制定了《海东市各县区和各成员单位共性任务和个性任务清单》,全方位进行考核评价。法院执行、社会组织管理、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知识产权等领域出台了信用管理制度。尤其是颁布实施《青海省公共信用信息条例》,确定了38条具体措施,形成了政务、商务、社会和司法公信四大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基本制度框架。全市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新注册主体100%实现“源头赋码、一户一码”,法人、民政、编办存量代码100%转换。

二是统筹推进信用基础设施建设。市县(区)两级信用平台及网站上线运行后,相继融入全国信用平台网站“一体化”建设大局,实现了上联省、横通部门、下接县(区)的全市信用平台网站“一网通”,具备了面向全社会提供“一站式”信用服务能力,形成了覆盖全市法人单位、自然人两大公共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目前,全市321家成员单位累计归集共享各类信用信息540余万条,信息完整性达到100%。“信用海东”网站紧跟国家和省市政策步伐,实时更新发布各类信用信息10万余条,信用信息覆盖率100%,存量代码转换率达100%。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海东)和信用中国(青海海东)网站基本具备了信息采集、筛选、交换、发布、查询、共享等功能。同时,进一步强化信息安全保障,开展了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备案及定期测评工作。

三是全面拓展信用场景应用。实现市县区政务服务大厅与信用平台网站100%对接,按照“凡办必查”的原则,在行政事项办理过程中查询信用报告。去年以来分别对拟推荐全市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文明单位及公职人员调动、公务员事业人员考录等查询信用报告5000余次。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广应用青海省小微企业信用融资服务平台,平台注册各类企业5044家,累计发放信用贷款2991笔26.93亿元。全市累计建成诚信教育基地35所,累计开展“诚信”主题宣传70余次,省内多家主流媒体宣传诚信报道200余次。

四是全面提升信用监管效能。开展了电商、农产品、信贷、餐饮等企业信用评价工作,率先在道路客运、旅游、食品生产经营等行业实施分级分类信用监管,对失信企业和个人,依法依规落实信用公示、警告提示、降低信用等级等措施;对信用记录良好的企业和个人,在纳税服务、行政许可、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政策性鼓励。成立全市首家信用协会,政府、行业与企业沟通服务渠道进一步畅通。在全省率先对2.6万家企业建立实时全景“信用画像”。扎实开展10个领域诚信缺失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有力惩治了诚信缺失问题,逐步在全市构建起了“守信者一路畅通、失信者处处受限”的联合奖惩大格局。

五是加快推进重点领域信用建设。全市累计落实43个行业领域联合奖惩备忘录,其中包括A级纳税人、优秀青年志愿者、安全生产企业等守信联合激励备忘录和失信被执行人、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旅游等失信联合惩戒备忘录,联合奖惩涉及领域持续拓展,落地措施不断丰富。进一步加强城市信用建设工作,实时向“全国城市信用状况监测平台”报送我市在信用基础设施建设、信用监管、融资信用、创新应用等方面九大类36项具体数据。目前,海东市城市信用监测排名在全国260个地级市中稳定在合理区间内。


文章高级搜索
 
信用报告 信用修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10-56200836

13240083111

在线客服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