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承载着光辉闪亮的历史记忆,是鲜活的价值观,是形象的教科书,既要保护好,又要利用好。
商丘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商丘市淮海战役红色资源保护条例》近日经河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自2025年7月1日起施行。这不仅为商丘红色资源的系统性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更以创新性的制度设计,将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升至社会治理和文化传承的新高度。
条例将淮海战役相关的旧址、档案、口述记忆等纳入保护范畴,构建起物质与非物质资源的立体保护网络。从总前委旧址到烈士陵园,从支前故事到红色地名,这些资源承载着“小推车推出大胜利”的精神密码。商丘通过名录管理、动态调整、数据库建设等举措,让红色记忆不再停留于书本,而是成为可触摸、可感知的城市肌理。这种保护不是简单的封存,而是让历史在当代语境中持续“发声”。
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条例的创新之处在于,它超越了“圈地挂牌”的传统模式,构建起多维度传承体系。一方面,通过免费开放、主题展览、文艺创作等方式增强红色资源的可及性;另一方面,将淮海战役精神融入干部培训、学校教育、文旅融合等场景。特别是推动与淮北、临沂、宿州、徐州等地的区域协同,打破行政壁垒,让红色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活起来”。
用好红色资源需把握时代脉搏。条例鼓励开发红色文创、数字展陈,支持“互联网+红色教育”,体现了与时俱进的传播智慧。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红色教育要告别说教,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故事。打造红色旅游圈,应结合VR实景、沉浸式剧场等新技术,开辟红色文旅新业态。当红色资源成为城市更新的文化内核,其带动的不仅是旅游消费,更是价值认同和社会凝聚力。
当前,全国多地都在探索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的新路径。我们要以《商丘市淮海战役红色资源保护条例》颁布实施为契机,将制度刚性保护与创新柔性传播相结合,让红色资源从纪念馆走进生活场景,从历史记忆转化为精神动力,真正发挥其铸魂育人的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