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抓信用基础建设
为信用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一)强力推进数据归集,信息归集总量近34亿条。
在确保人社、税务、公积金等信用信息数据征集入库的基础上,我市将信用信息征集向水、电、燃气等多领域延伸,并率先与国家完成数据对接。目前,共归集全市412个部门947类信用信息,涉及723万自然人、80万市场主体,近34亿信用信息,基本实现全覆盖。高质量的信用数据为开展“信易批”“信易贷”等“信易+”应用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二)我市信用平台网站建设取得新突破,荣获全国观摩会一等奖。
信用平台网站建设注重多元化、特色化,开发了多项亮点功能,为全市信用工作有效开展提供平台支撑。
(三)加强信用制度建设,推进信用法制化建设。
大连市认真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部委关于信用工作的各类政策文件要求,据中经网大数据监测统计,我市按照国家政策文件已出台本地信用建设相关制度文件近1100项。为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制化进程,我市开展了信用立法工作,随着今天上午大连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大连市社会信用条例》,标志着我市信用体系在法制建设上又迈出重要一步。
(四)政务诚信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充分发挥政务诚信示范引领作用,实现了国家发改委推送的地方政府失信被执行人全部清零;在对公职人员考核、任用过程中全面核查信用信息,目前已核查并反馈近5万人次,其中83人存在失信行为。
强化信用监管机制建设
全力打造信易之城
(一)建立贯穿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衔接事前、事中、事后全监管环节的新型监管机制。
一是以强力推进分级分类监管机制全覆盖提升行业监管效能,目前全市已累计制定各类分级分类监管制度100余个,位列全国第一。
二是全面推行信用承诺制,在51个证明事项中试行告知承诺制,在262个行政事项中试行容缺受理,目前共归集、公示173万份信用承诺书。
三是升级了“黑名单”在线修复培训功能模块,通过线上课程培训、在线答题等方式,为信用修复提供便利。
(二)全面提升信用应用水平,积极探索信用应用新领域。
一是着力打造“信用+基层治理”机制,通过引导社区群众积极参加各类活动积累信用分,并将信用分作为享受生活便利的重要依据。
二是依托建立的信用评价模型,生成商家信用二维码,对外公示其信用评分结果及守信失信信息,为消费者全面了解商家的信用状况提供参考,降低消费风险。随着“信用+农业”、“信用+产业”等100余项“信易+”应用项目的有效落地,信用红利惠及更多社会主体。
(三)开展社会信用联合奖惩,助力创新社会治理。
在商贸领域,获得海关AEO进出口高级认证的企业可享受到最低的查验比例、最少的稽核查频次等20余项便利措施;在民生惠企政策领域,人社部门通过查询核验信用信息,对信用良好的企业给予稳岗补贴补助,通过信用承诺制,施行“人才公寓”优惠政策;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中标、履约信用良好的企业信心将被及时推送至银行,给予授信激励;在政府采购领域,通过查询信用信息,禁止被列入“黑名单”的供应商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在金融领域,银行在办理信贷业务时查询公共信用信息,对“黑名单”主体限制授信等等。
强化宣传机制
扎实培育诚信文化
广泛开展诚信文化宣传活动,擦亮“信用大连”新名片。
一是组织开展了“6·14信用记录关爱日”诚信宣传活动,引导企业和市民树立诚信意识,走进信用、了解信用、支持信用体系建设,其中市委书记、市长致市民公开信及诚信公益宣传视频等在线点击总量达300余万。
二是依托抖音、微信等渠道,打造诚信宣传新阵地。截至目前,“信用大连”微信公众号共发布450篇信用相关文章,粉丝量约35万人;“信用大连”抖音号累计发布114条视频,总播放量达350余万次。
三是启动了“信用大连”LOGO征集评选活动。活动经过作品征集、作品初评、作品复评和全民打磨环节,现已从全国各地529余件作品中评选出10佳作品。“信用大连”LOGO征集评选活动极大提升“信用大连”建设辨识度与影响力,推动“信用大连”文化传承、发展。
不断优化用信平台
全国推广创新示范
“信用”向“用信”的转化是关键环节,信用应用场景逐步扩大。
(一)成为全国“信易贷”2.0平台唯一创新试点城市。
“信易贷”是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重要举措,我市创新提出“信易贷”平台建设方案,得到国家认可和支持。截至目前,大连“信易贷”平台累计注册企业5.6万家,累计入驻40家金融机构及244家地方分支机构,累计发布融资需求8200笔、需求总额160亿元,累计授信3690笔、授信总额31亿元,累计放款2952笔、放款总额24亿元。
(二)开展联合建模测试,在全国率先推出“数字信用卷”项目。
一是通过与中国工商银行总行联合建模,将金融信息与公共信用信息在中间“安全屋”进行融合计算应用,支持“信易贷”等工作开展,建立企业“白名单”制度,对于信用优质企业直接推送给金融机构进行授信。
二是创新实施“数字信用券”项目,以“数字信用劵”项目搭建起市场化信用“惠民便企平台”,信用良好的企业可在平台上申领“数字信用券”,享受有效的“信用+金融”服务供给。
(三)坚持创新引领,建设“城市信用广场”全国创新示范项目。
“城市信用广场”是汇聚信用服务、招商引资、共享办公等要素为一体的“信易+”应用场所,既是城市信用形象的展示厅,又是能够为企业提供信用查询、信用报告、信用人力、信用财税等增信服务的综合性场所,还是企业与金融机构开展线上线下信贷融资撮合的服务平台。同时,“城市信用广场”又为“数字信用券”项目落地提供了重要载体。
以信用举措
助力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
一是建立了疫情防控领域守信失信“红黑名单”制度。截至目前,共发布驰援武汉、参与我市疫情防控等守信激励“红名单”信息17期共140家企业、2117人次;纳入红名单人员优享免费公交、地铁和乘船等信用红利;发布造谣传谣、违反疫情防控相关规定等失信行为“黑名单”信息23期共77人,并积极开展相应的联合奖惩工作,在社会上起到了良好的警示教育作用。
二是建立疫情防控领域失信主体信用修复绿色通道,疫情期间协助8家申报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在不到1天时间完成平日至少耗时10个工作日的信用修复流程。
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市上下齐抓共管、协同发力,我们将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不断推动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发展再上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