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泰市始终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激发城市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抓手,盯紧靠上、强推猛促,创新举措、真抓实干,有效助力了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法治政府建设高标推进,社会综合治理高质提升。近两年在国家县级城市信用监测排名中平均成绩前5位。今年以来,连续5个月位居全国第2,作为山东省唯一县级市,顺利完成第三批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评审。
建章立制,培土固根,全力筑牢信用建设基础
一是高位推动建机制。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每年设立信用体系建设重点工作指挥部,并将信用建设列入为民十件实事,强力推进,先后出台规范性文件20余个,配套信用制度200余项,搭建起了纵横结合、高效衔接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制度体系,确保信用建设工作有据可依、有制可循。
二是搭建平台优服务。不断提升信用服务智慧化水平,全面升级建设完成高标准智慧公共信用平台,建成信用监管、大厅办公等13个业务子系统,开发完成微信小程序、联合奖惩微门户,贯通全市各部门单位和上级信用平台通道,着力打造优质、高效、便捷信用服务。三是归集信息强支撑。立足信用信息规范、标准、可复制原则,编制完成《新泰市公共信用信息资源目录》,创建245个信用信息目录,并将目录编制数字化,建成目录知识库。截至目前,累计归集水、电、气、仓储物流等公共信用信息8000万余条;归集双公示信息26.7万余条,并在各级信用门户网站全量公示;收集全市法人基本信息11.5万余条,自然人基本信息135.4万余条,建成法人及自然人数据库。
示范引领,典型带动,逐步扩大信用建设覆盖面
按照“重点突破、带动全域”思路,聚焦政务、社会治理、教育、商务等重点领域,创新探索县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路径,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从“以点带面”到“点面结合”。
一是建档管理深化政务诚信。将信用管理作为机关事业单位抓队伍、强素质、树形象、促发展的有力抓手,立足工作实际,结合监管职责,狠抓机关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涵盖机关全环节信用积分办法,实施动态管理、定期更新诚信档案管理机制,将个人履职、公德等信用信息计入公职人员诚信档案,作为公职人员奖励、职级晋升、选拔任用等重要参考,进一步提升政府部门公信力和服务效能。二是以诚信涵养善治乡村(社区)。实现全市各乡镇、村居社区信用体系建设全覆盖,全面开展“信用+党建”“信用+志愿服务”“信用+村居治理”“信用+日常监管”“信用+商业街区”工作,细化量化村规民约,网格化推进信息归集,实施“日采集、周汇总、月公示”,精准确定群众诚信积分,以“小积分”激发“大文明”,初步实现文明守信常态化。三是构建诚信和谐校园。全面开展校园诚信建设,举办系列诚信进校园观摩活动,创新实施教师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全力推进教育系统“学生+教师+家长+社会”闭环式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同时,加大校外培训机构信用监管,对全市校外培训机构实施全覆盖信用评定,依法依规实施“白、灰、黑”三级信用监管,有效净化教育培训行业信用生态。四是信用赋能助企发展。将信用元素引入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持续开展“百城万企亮信用”等诚信万里行活动,引导企业开展信用评价、维护信用形象,目前全市企业主动公示信用承诺数量达10万余条,覆盖安全生产、税务、环保等16个领域。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全部建立员工个人信用档案,将信用状况量化计分,评价结果与企业绩效奖金、工资福利等挂钩,让安全生产、践诺诚信成为企业和职工的“护身符”。
瞄准重点,精准发力,全面提升信用建设质量
一是完善服务载体,推进信用服务一体化。启用山东省首家独立运行的综合信用信息服务中心,创新“信用+调解”工作方式,引入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截至目前,在入党审查、选拔任命、评先树优等方面,为1.2万余自然人、5000余家企业提供信用查询、异议、修复、评价等服务;成功化解12宗法人信用纠纷案件,涉及资金2000余万元;累计为全市337家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进行综合信用等级评定,在招投标、商务合作等方面,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市场先机。二是全程优化流程,开拓信用监管新模式。以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为契机,在全市30个监管部门、56个领域,实施信用分级分类全覆盖监管,着力解决失信行为反复问题,让信用监管“长矛”直戳痛点、难点。施行事前信用承诺。全面推行告知承诺制,明确告知承诺制证明事项231项,将信用承诺监管系统嵌入“一网通办”全过程,让行政审批进入“秒时代”。创新事中监管方式。依托市智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有效整合信用信息,构建迭代完善的信用风险分类指标体系和模型,对市场主体的信用状况精准信用“画像”,实施风险预判预警机制,及时防范苗头性风险,实现从“撒网式监管”到“靶向监管”“智慧监管”转变。严格事后联合惩戒。持续动态更新信用联合奖惩措施和应用清单,在41个部门单位、2583项应用事项中,实施891条惩戒措施。同时,部署联合奖惩小程序,对重大税收违法、失信被执行人等失信企业,列入行业“黑名单”,及时推送至各部门单位,实施联合惩戒。目前,已累计查询、比对2万余人次,为2000余人次提供联合激励,对60余人次实施联合惩戒。三是注重文化引领,提升信用生态环境。积极组织开展诚信“五进”宣传教育活动,将诚信教育纳入全市党员主题党日活动。扎实开展“诚信经营示范街”创建活动,着力打造“诚信商户”,约束和鞭策商户时时牢记诚信经营。在城区主要地段、户外LED显示屏、电视台黄金时段投放公益广告。典型经验做法相继登上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新华社、中国改革报、中国经济导报等各大媒体。全市“重视信用、珍视信誉”的诚信氛围日益浓厚。
立足应用,多维联动,高效推动信用惠民便企
一是持续拓展用信场景。积极探索大数据创新,全力推广应用“信用+”守信激励产品应用,让“信用变现”,多方参与共享信用之惠,累计推出“信易贷”“信易医”“信易批”“信易租”等系列“信易+”惠民便企服务,让“信用有价”成为现实。目前,全市40个政府部门单位、60多家企业、金融机构和社会组织主动加入“信用联盟”,建立起信用共建共享机制,以信用赋能企业贷款、担保、保险、采购、用工等经营场景。二是推动信用服务经济发展。积极推动信易贷工作,引导中小微企业和金融机构入驻“信易贷”平台,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从“少”到“多”的飞跃。自去年12月份开展工作以来,已成功授信280笔,授信金额25.7亿元、居泰安市第1位。进一步激发中小微企业发展活力,推出小微企业“惠企信用贷”企业库,市财政专门设立小微企业信用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入库信用企业可享受最高1000万元纯信用、无抵押普惠小微贷款,同步实行人民银行征信信息和社会公共信用信息“双查询”机制。截至目前,已推荐255家小微企业入库,累计为1万余名自然人、3000余家企业提供信用记录查询服务。“双查询”做法,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信息》第41期和省发改委《山东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典型经验做法推介(四)》中,被作为金融征信和社会信用有效结合的典型案例推广。
同时,深入开展“整村授信”工作,目前在全市评定信用乡镇13个、信用村居社区594个、信用居民农户8.5万户,累计发放信用贷款48亿余元。三是持续扩大联合激励影响力。充分发挥联合奖惩典型示范作用,对各级评选的荣誉获得者,列入守信“红名单”,给予加大信用积分奖励、媒体宣传、贷款优惠、政策支持等激励扶持,助力市场主体“增信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