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类还真不少,酱油、洗洁精、毛巾......每一样都很实用!”东北村社区居民苗丰玲说。近日,在威海市环翠区环翠楼街道东北村社区的诚信银行里,一排排礼品整齐的摆放着,居民们早早的就拿着自己的“诚信存折”来领取自己的诚信奖励。根据东北村社区的信用体系建设标准,辖区居民们可以通过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来增加诚信积分,积分可以从社区的诚信银行里兑换不同的奖品。
信用体系建设以来,环翠楼街道立足建设精致城市、打造精致社区,以数据全覆盖、群体全覆盖、应用全覆盖为目标,构建“覆盖各社区、融入各行业、全民共参与”的社会信用体系。
强化保障,完善信用工作体系
街道紧扣制度建设、资金支持和人员配备三个重点,制定“一居一特色”的诚信方案,摸排社区需求及职工、组织服务“两张清单”,确保有的放矢;设立街道“诚信基金”和社区“诚信银行”,建立上下连通的信用兑换服务循环机制,现已整合各类社会资金29.8万余元;依托社区网格,配备兼职信用管家60余人,强化信用管理力量。
深挖资源,搭建五进融合平台
环翠楼街道辖区人口密集,并且商圈发达,因此更需要在辖区内扩大诚信的宣传范围、加强诚信宣传力度、营造诚信宣传氛围。
街道发挥辖区现代服务业聚集优势,依托商圈党委,制定商圈诚信积分管理办法,组建“街道建渠、商圈蓄水”的功能架构,充分挖掘辖区1060家企业、商铺资源,实现各社区积分通用,打破社区间的横向壁垒;引导企业扩展积分应用场景,将积分兑换从实物拓展到服务,并建立“居民-企业”信用纵向互惠通道,实现商圈、居民、企业三方诚信能量循环,现已拓展就餐优惠、生活服务、就医便利等惠民应用场景5大类50余处。
“信用体系建设以来,街道通过“居民-企业”信用纵向互惠通道,打通了商圈、企业、居民三方信用互惠的循环渠道、实现了环翠楼街道辖区内诚信能量的循环流通。”环翠楼街道挂职干部陈思茜说。
创新举措,量身定制特色项目
推进“红色合伙人”项目,目前,环翠楼街道已与150家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签订诚信协议,发放诚信商户二维码,引导商家通过规范经营、参与共建获得专属激励政策。
培育示范社区,街道孵化了东北村、西门外等5个市、区级试点社区,将诚信融入到为民服务等社区治理全领域。今年以来,各社区累计开展项目认领140余场次,探索出“邻聚力”“诚信树”等10余个社区品牌。
“作为信用建设的主体,广大社区居民既然是受益者,更是实践者,我们成立社区信用管理机构、信用议事会,建立社区居民信用档案,用诚信生活换取海贝分,鼓励居民讲信用、重信誉,用好诚信小杠杆,撬动社区大治理。”西门外社区党总支书记李丽娜说。
下一步,环翠楼街道将继续积极探索符合街道的模式,逐渐建立多方参与、互为补充的信用体系。深挖居民自治基础,发挥网格长、网格员等小巷管家队伍的优势力量,完善信用“每日采集”和“每月提报”制度,实现社区诚信指数的动态管理;用好社会组织和企业的资源,培育孵化诚信项目品牌,成立“环商企业信用联盟”,建立民企互惠的诚信体系;以街区为依托,力促载体扩容提质,畅通“街区微循环”,建立信用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