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信用公共服务平台

中国企业信用公共服务平台 中联诚 主动作为 大胆探索 加快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监管机制

发布时间:2021-01-28|来源:中国企业信用公共服务平台    

  
  中国企业信用公共服务平台 
主动作为 大胆探索 加快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监管机制

——访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相关负责人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围绕推进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信用信息记录、强化企业和行业的诚信责任、完善信用体系运行机制、营造诚信守法的良好氛围,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新型监管机制,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筑牢“舌尖上的安全”防线。

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哪些积极进展?如何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新型监管机制?下一步工作还有何考虑?记者就此采访了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相关负责人。

制度框架初步形成

信息归集共享有序推进

问: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请问这项工作主要包括哪几方面?目前进展如何?

答: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反映的是农资或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自觉遵守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规定的意愿和能力,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12月,原农业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要在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两个重点领域,重点生产经营主体的信用信息基本实现全覆盖,让信用体系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上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根据上述意见要求,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推进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用记录电子化存储,推进行业间信用信息互联互通,提高主体信用信息的透明度。二是完善信用信息记录,实现多部门信息联享、信用联评、奖惩联动,逐步形成主体全覆盖的信用信息网络。三是强化企业和行业的诚信责任,规范生产经营行为,积极树立诚信风尚。四是完善信用体系运行机制,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信用信息披露机制、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五是努力营造诚信守法的良好氛围,强化信用监督,推进社会共治。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持续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按照“边研究、边试点、边推动”的思路,组织有关单位不断加强理论研究和试点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制度框架初步形成。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围绕农资和农产品生产经营领域,深入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信用信息记录,强化企业和行业的诚信责任,建立健全信用体系运行机制。印发了《关于建立农资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信用档案的通知》,大力推动国家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率先建立农资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信用档案。组织研究起草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信息归集管理办法》《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信息使用管理办法》《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管理办法》,初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的制度框架。

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信息共享工作有序推进。在农业农村部官网开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频道,定期将部本级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推送至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截至2020年9月,已推送共享信用信息21.6万条。将相关部门提供的失信名单嵌入农业行政审批综合办公和农业财政项目管理等工作系统,对失信主体信息进行自动比对、自动警示、自动拦截、自动惩戒。

三是违法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初步建立。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等29个部委联合签署《关于对农资领域严重失信生产经营单位及其有关人员开展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配合相关部门签署多个领域关于失信企业、失信被执行人等方面的联合惩戒备忘录。为细化失信惩戒措施,组织起草了《农资领域严重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管理办加强行业评价标准编制

构建信用监管新型机制

问:《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以事前信用承诺、事中信用监管、事后信用评价为核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机制。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请问农业农村部门在加快构建信用新型监管机制方面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建设上下了很大功夫,基本建立了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巡查执法和应急处置等工作制度体系,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是部分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诚信意识仍然淡薄,知法犯法,人为失信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二是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量大面广,缺少现代化监管手段,难以精准监管;三是法律制度不健全,传统的监管惩戒和行政处罚力度较弱,震慑力不足。基于这些挑战,我们也一直在探索有效途径和方法,在国家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背景下,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模式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

农业农村部在部署推进农安信用体系建设中,注重发挥信用信息传播、信用评价、信用奖惩等机制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协同联动作用,在事前监管环节,推动生产经营主体“做承诺”“重教育”“用报告”;在事中监管环节,要求生产经营主体全面建立电子化信用档案,并大力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在事后监管环节,健全失信联合惩戒对象认定机制、督促失信主体限期整改、深入开展失信联合惩戒,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更大的监管效能。

我们还组织有关专家围绕农安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规范、术语概念和评价准则等编制行业标准,确保信用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抓住《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修订的契机,积极推动农安信用立法进程,为农安信用体系“采信、评信、用信”等工作提供支撑。

层层压实主体责任

强化合格证试行工作

问:2019年12月18日,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全国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实施方案》,要求建立生产者自我质量控制、自我开具合格证和自我质量安全承诺制度,请问这项工作是如何推进的?

答: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产品的生产、收购及上市销售从源头上没有建立许可备案和主体名录制度,监管很多时候是跟着产品跑,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检发现问题,也难以及时溯源。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的全国试行,将进一步落实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责任,直接推动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将由产品管理转变为主体管理,这为农安信用奠定了工作基础。去年12月,农业农村部下发了合格证制度试行方案,召开了视频部署会。全国农业农村系统积极作为,将试行工作作为今年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关键工作来抓,试行取得了很大进展。一是合格证把主体责任压实了。生产者对自己的用药行为负责,对上市农产品负责,增强了责任意识,加强了内部质量控制。上半年部省两级均组织开展了带证农产品抽样检测,合格率达99%,充分说明合格证发挥了作用,提升了质量安全水平。二是合格证让农产品好卖了。合格证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新名片,受到种养殖户的普遍欢迎,纷纷认为合格证有助于提高销量,甚至售价有小幅上涨。三是合格证让基层监管手段丰富了。农产品“带证上市”,一旦出了问题责任好查清。基层监管人员都持赞成态度,认为增加了监管手段,提升了监管效能,有利于打造自律、国律、他律相结合的新型监管格局。四是合格证让消费信心增强了。现在很多电商销售农产品都附带了合格证,消费者对质量安全状况看得明明白白。前不久,广东举办带证农产品网络直播,一次性销售苦瓜产品 3070 吨。山西举办“晋字品牌”带证农产品直播销售活动,销售额达 1.2亿元。这些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合格证制度试行工作主要从以下五方面推进: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地从讲政治、讲担当、抓落实的角度,把合格证试行工作摆在了重要位置,纷纷建立了试行工作领导小组,部分省份将试行工作写进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安排,并纳入地方法规,安排了专项资金。二是广泛宣传教育。围绕新制度的试行,全国共举办线下培训班1.1万场次,培训监管、执法、检测、技术推广人员14万人次,生产经营主体50万人次。三是加强协调联动。加强与市场监管部门的沟通衔接,目前14个省份建立了省级联合推进机制,此外还有40个地级市印发了两部门试行方案,一些省份建立了合格证与项目、展会、认证、品牌评选等挂钩机制。四是强化服务指导。部里编写了《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实施指南》,指导各地就试行范围内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开展大摸底,全国有18.7万家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已开具使用合格证。五是加强监管检查。各地在试行合格证的同时,并没有放松日常监管工作。全国共组织监督抽查带证农产品11.8万批次、快速检测331.2万批次,对开证主体开展巡查检查91.4万次,暗查暗访、飞行检查1.3万次。

推进农安信用试点

探索取得积极实效

问:请问基层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试点探索方面有哪些亮点?

答:这几年,农业农村部在上海浦东、浙江象山、陕西安康等多个地区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各试点单位根据地方农业生产和发展实际,创造性地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与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级监管、金融保险发放、政府项目扶持等结合,探索出“立信、评信、示信、用信”的一条龙工作模式,对提升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上海市浦东区农业农村委员会连续开展了三年试点建设,从扎实基础“立信”、科学智能“评信”、广泛公开“示信”、切实有效“用信”四个角度入手,不断优化农产品安全监管模式,全力打造“市民最放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和“市场最欢迎”的农业品牌集聚区。

浙江省象山县农业农村局通过打通数据壁垒,充分依托智慧监管平台、信用档案信息平台、普惠金融信用服务平台,健全信用管理、联合惩戒机制,逐步形成“主体覆盖、科学评价、动态监管、激励惩戒冶”的信用监管模式。

陕西省安康市农业农村局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作为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创新监管的有力抓手,运用大数据、智慧监管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的服务和监管,建立了食用农产品合格证证上墙、“红黄黑”榜、投诉举报奖励、农产品质量安全守信褒奖和失信惩戒等系列制度,强化经营主体和行业的诚信责任,布局完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县、镇三级信用体系。

着眼五方面发力

提升农安信用建设水平

问:请问农业农村部门在下一步在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还有何考虑?

答:诚信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措施,有利于压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构建自律、他律和国律相结合的监管模式,有利于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当前正值“十三五”收官、“十四五”谋划之际,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对于实施质量兴农战略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意义更加重大。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主要从五个方面发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一是健全农安信用管理制度。将尽快研究起草《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管理办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评价准则》等文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印发实施。二是开展农安信用试点探索。今年已遴选了一些省市开展专项试点,给予项目支持,鼓励将农安信用工作融入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大局中推进,形成符合本地实际的好经验好做法。三是提升农安信用工作信息化水平。结合信用工作实际,重点围绕农安信用信息电子化存储、互联互通、数据整合等方面进行完善和提升,推进行业间、平台间、地域间数据信息对接,提升主体信用信息的透明度。四是开展信用信息科学评价和推广应用。以已有的信用档案以及有关信用信息数据为基础,对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开展全覆盖、标准化、公益性的信用综合评价。加大信用评价结果的运用力度,推动将其作为审查主体资格、审批行政许可事项、下达财政支持项目、制定分类监管措施等的必要条件。五是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整合优势媒体资源,多渠道宣传农安信用体系建设成果;适时组织开展宣贯培训,指导监管人员和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开展信息填报、归集、核实、整理等工作,构建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社会信用环境。

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创新性工作,需要各方面主动作为、大胆探索、强化管理,推进工作迈向新台阶。我们也要求各试点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部门积极调动本区域种植、畜牧、渔业等产业部门以及动物防疫、技术推广、品牌认证、检验检测、综合执法等机构参与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在更大范围内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取得实效。

文章高级搜索
 
信用报告 信用修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10-56200836

13240083111

在线客服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